之前程老师发出了《又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程老师用自己的实战经验告诉你,预防手足口光是勤洗手是不够的》一文后,有不少宝妈留言问我,家里宝宝嘴里出现了疱疹是不是得了手足口,因为说宝宝嘴巴里有类似溃疡的出现似乎就是手足口。
这里我想说一下,并不是说宝宝嘴里有了疱疹就是得了手足口,因为还有一种宝宝常见病与手足口很容易混淆,这种病是疱疹性咽峡炎。
最近又进入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的高发期,身边陆续出现了发热、咽红、咽痛、上腭粘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一些宝宝,昨天看见朋友圈一段文字更是把程老师身边家长的担心发挥到极致,那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近期都不要亲吻宝宝,新的一轮病毒感染来了,疱疹性咽颊炎!医生警告家人,不要亲吻宝宝,宝宝抵抗力太低,这次病毒是大人通过亲吻、唾液飞沫传染的……”。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的谣言我都会感到特别无语,但又不能否认谣言的制造者狠狠抓住了妈妈们焦虑的重心。亲吻传播疱疹性咽颊炎的前提是家人自己已经被病毒感染,如果自己是健康的,抱着宝宝随便亲也不会传染病毒。
前年我亲历过了手足口,也经历了身边小朋友的疱疹性咽颊炎,今天就系统性的再来说一下疱疹性咽颊炎的防治。
疱疹性咽颊炎与手足口的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类似手足口病,也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发热、咽红、咽痛、上腭粘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在夏、秋季节流行,冬季也会有发生。有些疱疹性咽峡炎严重了,发展到手、脚或屁股上都有疱了就是手足口病,所以疱疹性咽峡炎也有“隐形手足口”之称。但有些疱疹性咽峡炎全程都病情较轻,疱疹不会发展到手和脚,有些疱疹性咽颊炎仅出现在嗓子里时就能确诊为手足口。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虽然同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发病和传播途径都相似,但手足口病有典型的散发在手掌、足底和肛周的粟粒样斑丘疹。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情较轻,却也会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也可能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如果持续高热、溃疡不愈等要考虑就医,一旦出现呕吐、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记得我的儿子仔仔5岁患手足口期间,一天,仔仔所在幼儿园中班有两位同学的妈妈前后打电话给我,这两个宝宝都是咽喉里出现2-3粒疱疹,一个宝宝说嗓子疼,另一个宝宝说嗓子不疼,这两个妈妈都很紧张,不知道自己的宝宝是不是被传染上了手足口。
光听她们的形容,我也判断不了到底是不是手足口,我建议他们赶紧带宝宝去医院验个血。
验完血,嗓子疼的那个宝宝确诊是手足口,另一个宝宝则是患了疱疹性咽峡炎。患手足口的宝宝医生要求隔离,另一个宝宝医生则没有太多要求。
同样的症状,几乎相同的表现,为什么一个可以确诊是手足口,一个却是疱疹性咽峡炎呢?我特意请两位妈妈发了宝宝的验血报告给我:
以上这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验血报告
以上这是手足口病的验血报告
仔细核对报告大家不难发现,患手足口的宝宝验血指数EV71病毒呈阳性。EV71病毒发病快,对中枢神经有极高的感染性,甚至可能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只要感染EV71,不管有没有手、足的疱疹都是手足口。
疱疹性咽峡炎的诱因
疱疹性咽峡炎的诱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使室内空气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宝宝呼吸道而引发疾病。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宝宝去嘈杂的公共场所。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颊炎的病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潜伏期:一般有1~2天(不超过3天)的潜伏期。这期间,宝宝不会有任何症状,但是体内病毒不断的复制再复制。
前驱期:发病初期,症状不太明显,有些宝宝出现发热、咽红等症状,类似普通感冒。有些宝宝会高烧到39、40度,但因为今年病毒的变异,宝宝也可能不发烧。
症状明显期:在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后的当天或第二天,上腭粘膜即会出现小水疱,2~3天内变成直径2~3mm,继而破溃,形成白色或黄色的溃疡。随着溃疡的出现,体温开始逐渐恢复到正常。水疱破溃成小溃疡后有疼痛感,会影响到宝宝的进食,宝宝会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大约会持续2~3天。此时,人体内的白细胞会不断工作,把病毒杀死。因此基本到了溃疡期,宝宝的病也就快好了。
但这个阶段也是宝宝最难受的几天,因为他不能吃也不能喝,还容易情绪暴躁。
疱疹性咽峡炎的绿色推拿疗法
疱疹性咽颊炎其实也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也就是什么都不做,只要让宝宝好好休息,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宝宝1-2周后就会自动痊愈。
当宝宝患有疱疹性咽峡炎后,妈妈也可以用这套手法对宝宝进行按摩,可以更快帮助宝宝恢复健康:
清天河水300次,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沿手臂内侧由手腕推向手肘。
清心经300次,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中指内侧。
按揉内劳宫2分钟,用大拇指指端一边按一边揉位于中指和食指掌骨的中间靠近中指的内劳宫。
推大椎300次,用食指、中指推大椎。
拿大椎2分钟,用食指、中指拿大椎。
这套按摩手法对帮助疱疹性咽颊炎的恢复特别有效。不管是疱疹性咽峡炎或是口腔溃疡等都可以用这套手法。
患疱疹性咽峡炎期间饮食注意事项
在治疗期间,饮食要保持清淡,多喝温开水。另外,给宝宝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少吃煎、炸等油腻食品,尤其是别吃过热的食物。另外,为防止继发感染,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口腔清洁。
虽然疱疹性咽颊炎比较轻,但如果防治不利,导致细菌感染的话,也可能导致脑膜炎、心肌炎等,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好日常护理。
尤其是口腔溃疡期间,因为口腔里有创面,宝宝又不吃不喝,这时候肯定有细菌,细菌停留在这里就可能会繁殖,此时,要多喝水来预防细菌感染。用水把创面冲刷干净,不感染了,好的会更快,而且温水还有点镇痛的作用。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具有较强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全年均可患病,呈散发或流行,春夏季为流行高峰,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易聚集流行。
该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患儿感染后可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但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仍可导致再次感染发病。
该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潜伏期为3~5天,多通过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也较常见,亦可通过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皮肤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食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也可造成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是病毒感染,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
病毒通过鼻咽、口腔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道淋巴组织停留和复制,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引发疾病。
接触到病毒污染的手、物品,与隐性感染者密切接触等均可引起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与呼吸道感染相类似的症状,如发热、咽痛、 咳嗽,也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疱疹性咽峡炎的局部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
该病起病迅速,常突然发热和咽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发热可持续2~4天。
咽痛明显,严重者可影响吞咽。
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拒食、哭闹等症状。
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初起表现为咽部充血,进而咽峡部的黏膜上出现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疱疹周围红肿,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疱疹也可出现在口腔的其他部位。
可伴随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春夏季为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且多发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值此阶段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当孩子出现突然发热、明显咽痛、拒食、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医生根据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状、典型的咽峡部疱疹,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儿童患者可就诊于儿内科、儿科,成人患者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如白细胞总数增多、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应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一般患儿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轻度升高;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会出现有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血糖升高。该检查可协助帮助判断患儿病情。
留取咽部和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可确认是否有病毒感染以及具体病毒类型。
累及到肺部的患儿,可表现为双侧肺纹理增多,可有间实质浸润,也有部分患儿以单侧肺部改变为主。
如果累及到神经系统,可以观察到脊髓灰质和脑干的损害。该检查可协助判断患儿是否有神经系统损害。
根据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及疱疹病损的位置医生一般不难鉴别。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上出现聚集性的小水疱,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伴有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该病有自限性,一般7~10天可自愈,无瘢痕,常具有复发性。
疱疹性咽峡炎的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 软腭、悬雍垂等处,可与之鉴别。
多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没有传染性。
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好发于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溃疡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凹陷、有白色或黄色的中心、周围充血微红肿,有明显疼痛感。
大多数患者在1~2周内自行痊愈,可有周期性复发状况出现。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疾病早期出疹前可见口腔黏膜白斑,常见于颊黏膜近臼齿处,病损部位外有红晕。黏膜斑块在皮疹出现后会逐渐消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呈散发性具有较强传染性。
其感染所致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常有疼痛。皮疹还可出现在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会蔓延至全身。
因感染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前驱症状有发热、困倦与局部淋巴结肿大,然后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与斑疹,数量不等。
口腔损害广泛分布于唇、颊、舌、腭等处,初起时多为小水疱,迅速成为溃疡,经5~10日愈合。
同期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可能相同,但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 软腭、悬雍垂等处,手、足等处并无疱疹,可与之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此外,发病期间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需降温治疗,除进行物理降温外,也可给予退热药物进行降温。
常用退热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需要注意的是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6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
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需要及时进行止惊治疗,常用药物为咪达唑仑、水合氯醛。
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
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时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未感染宿主细胞抗感染能力和激活宿主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喷雾或雾化给药,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容易接受,且安全有效。
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不宜擅自给患儿使用。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发热出疹期,患儿暑热挟湿,治法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退热消疹期,患儿余邪未尽、气阴两伤,治法以清热除湿、益气养阴为主。
大多数患儿全身和咽部症状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极少数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原体产生免疫,但如果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病毒仍会再次患病。
感染肠道病毒71型患儿,少数可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这部分患儿病情相对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传染性,所以要注意隔离和日常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患儿应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如病情恶化应尽快就医。
同一型的肠道病毒一般不会反复感染,但不同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可再次引起该疾病,患儿康复后也应多注意卫生以防止感染。
饮食尽量清淡,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硬等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适当多饮水。
注意口腔护理,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
密切观察病情,勤监测体温,观察伴随症状,警惕高热惊厥发生。
此外,还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及饮食状况,如是否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
一旦有病情变化,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诊。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患儿用过的物品(例如玩具、奶瓶、衣物等)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本文摘自程明帅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技术引领者!
推荐阅读:
服务事迹:
(1)病情千变万化,治疗方案不断更新,点这里看“经典病案分享”!
(2)学员虚心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积极互动,点这里看“学员讨论精华”!
(3)老师诲人不倦,学员造福一方,点这里看“优秀学员门店”!
(4)老师亲自指导学员练习
(5)老师一对一指导学员练习
(10)线上提升班师生互动——阴中求阳
(12)门诊现场火爆:边玩边等边推拿
程明帅小儿推拿特色: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程明帅小儿推拿”
电话/微信:13503132040,15832319963
关注公众号“程明帅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做“人生赢家”!
联系我们
13503132040
学校地址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理想上城程明帅小儿推拿
网站名称
程明帅小儿推拿
冀ICP备2021026746号-1程明帅小儿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