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便秘拉不出,竟然是肠子“太长”?
信息来源: 程明帅小儿推拿    时间:2022-03-04
 
 
 
 
这个病并不罕见
 

   

 

 

医生,孩子怎么拉‘粑粑’越来越长了,这次是7天还没拉。过去是2-3天拉一次,后来4-5天拉一次,现在都7天多了,还没拉‘粑粑’。

 

 
 
一位妈妈带着个3岁左右的男孩,走进我的诊室。
 
追问病史,孩子在新生儿期以及生后6个月内,大便次数、性状均正常,便秘大约是从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因添加了辅食,妈妈认为是饮食原因导致的“攒肚”。后来也曾就诊过多位医生,给予益生菌、喂水,运动按摩、以及调节饮食等措施,患儿拉“粑粑”的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腹部稍胀,偶有腹痛。
 
孩子生长发育尚可,腹部体检腹胀外无特殊表现,建议行钡剂灌肠检查。后检查结果如下图:
 

孩子便秘拉不出,竟然是肠子“太长”?

图示:乙状结肠冗长症(长度约45cm)
 
结果出来后,孩子妈妈说:她也有结肠冗长症。
 
 
结肠冗长症的诊断
 
正常小儿1岁以内乙状结肠长度平均为21.8 cm,2~5岁29 cm,6~10岁33 cm[1]。小儿乙状结肠长度超过正常范围达40~60cm或超过正常长度的35%~45%,且机体出现慢性便秘和间歇性腹痛等症状称为乙状结肠冗长症[2]。
 
 
临床表现
 
乙状结肠冗长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慢性便秘。
 
 
乙状结肠为粪便储存器,因冗长导致粪便通过时间延长,水分吸收过多,粪便变得干燥,出现排便困难,引起便秘。如果病史过长,肠壁将变得肥厚,肠腔出现扩张。
 

孩子便秘拉不出,竟然是肠子“太长”?

图源:www.163.com
 
多数患儿便秘出现在1岁左右,处于母乳喂养转向人工喂养或添加辅食阶段。因粪便潴留,常会产生肠管胀痛、肠管蠕动不协调等导致肠绞痛等,如果给予排便后腹痛即可缓解。
 
长期便秘,也可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的全身症状如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睡眠不安等。严重者可出现呕吐、反复腹痛、腹胀等肠梗阻表现。
 
 
检查手段
 
(1)首选X线钡剂灌肠:乙状结肠蜿蜒迂曲,呈环状甚至多环状,并突向右腹部,有的达肝下;长度符合诊断标准即可诊断。
 
(2)直肠肛管测压:一般医院可能不具备。如果有直肠抑制反射存在,但波幅深而宽大,呈现“W”波形;直肠静息压降低;肛管高压带的长度变短;直肠适应性反应率降低,肠壁出现迟钝反应等,可作为重要参考。
 
(3)直肠组织活检:结肠黏膜下可见巨大神经节或异位神经细胞等等。
 

孩子便秘拉不出,竟然是肠子“太长”?

 
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侵袭性检查的纤维结肠镜,因本病患儿结肠功能不良,收缩性或痉挛性出现改变,易于发生结肠穿孔的可能;而且又不能明确结肠冗长的长度情况,故一般不能作为诊断结肠冗长症的方法[3]。
 
 
 
鉴别诊断
 
(1)先天性巨结肠:(可能是同源性疾病)该病肠管常是无神经节细胞的分布,所以出现便秘更早,有时出生后即出现胎粪排除延迟,随之出现顽固性便秘。乙状结肠冗长症可能系肠管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所以有时并不出现便秘症状,即使出现便秘,常是发病较晚,便秘与自发性排便交替。
 
(2)继发性巨结肠:本病常继发于器质性病变,如先天性肛门狭窄、肛门闭锁、手术后排便困难等等,一般有相应的病史,且病程较长时间才会产生巨结肠的结果。
 
(3)其他:如功能性便秘;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导致便秘等需要鉴别。
 
 
治疗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治疗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使潴留在乙状结肠的粪便及时排出。所以其治疗类似于便秘的一般性治疗,如:
 
(1)饮食调节: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等;
 
(2)排便训练:每天定时定点排便,培养良好的排粪习惯;
 

孩子便秘拉不出,竟然是肠子“太长”?

 
(3)扩肛:在医师指导下,由细到粗进行扩肛,刺激直肠感觉,促进肠道蠕动;
 
(4)灌肠:多日大便无法排出情况下,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开塞露等灌肠,促使大便的排出,缓解腹痛症状;
 
(5)也可以辅助某些药物如益生菌、乳果糖等治疗。
 
手术治疗:1.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病患强烈要求者;2.出现急腹症如肠扭转等。
 
总之,乙状结肠冗长并不罕见,但一般并不引起临床症状,对于患儿出现慢性便秘者,要考虑到本症的可能,钡剂灌肠检查是主要且重要的明确诊断手段。
 

 

学小儿推拿,作人生赢家!赶快领取优惠券开始学习吧!

本文收录于合集:
返回列表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学员入口|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冀ICP备2021026746号-1
程明帅小儿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