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急救方式不仅会耽误孩子的救助时机,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9月11日,广东惠州的马路上上演了惊险一幕:一位母亲抱着四五岁的孩子站在路边,孩子全身抽搐、不省人事,出租车司机知道情况后立马将母子俩送往医院,特巡队一路护送,孩子终于及时就医,最后转危为安。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又称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5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为2%~4%。FS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一般儿童6岁以上很少再发作。
目前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不明,主要认为儿童脑发育未完全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遗传易感性及发热等因素有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炎、中耳炎、肺炎、急性肠胃炎、出疹性疾病、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的发热疾病都是引起热性惊厥的常见病因,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
除了发热(肛温≥38.5℃,腋温≥38℃),热性惊厥最显著的症状就是“抽筋”。患儿出现肢体和面部肌肉的抽动,多伴有眼球上翻、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呼吸暂停、面色青紫。

很多家长担心热性惊厥又“发热”又“抽搐”,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发烧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有益的、生理性反应,是受正常体温调节机制控制的。一般程度的发烧是不会引发身体任何组织器官的实质性损害。
只有当核心体温超过42°C时,人体的很多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才会遭遇实质性、不可逆性的损害,这时就真的可以“烧坏脑子”,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单纯性的惊厥发作时间短,发作时只是大脑功能性紊乱,也没有造成器质性的病变。但如果惊厥时间过长或多次复发,可能造成神经元缺血性改变,有转变为癫痫或遗留智力低下的风险。
所以当孩子出现惊厥,家长也不要过于慌张,先保持冷静,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急性发作期一般持续1~3分钟,不必急于止惊药物治疗,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1.为了防止孩子咬到自己的舌头,往孩子嘴里塞东西。
热性惊厥发病时,小孩几乎不会咬到自己的舌头,如果把手指、毛巾等物品朝孩子的嘴巴里塞,反而容易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
没有证据表明掐人中对惊厥有效;撬牙关会损害孩子的牙齿。
孩子抽搐时,家长都会很着急,有的家长试图使用外力使孩子平静下来,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不但不能缓解抽搐症状,还很可能由于力度过大导致孩子软骨受伤,甚至骨折。
家长情急之下使用的一些土方法,如针扎放血,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未经过消毒的针器不仅会引起孩子出血,还会造成伤口感染。


1.将患儿放置在平坦的地板或床上,解开衣扣,让患儿保持呼吸通畅。
2.保持患儿侧躺,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中的分泌物。
3.检查孩子生命体征,若孩子抽搐未缓解,应及时就医。

热性惊厥首选静脉注射地西泮0.3~0.5mg/kg(≤10mg/次),速度保持在1~2mg/min,发作终止可暂停推注;若5min后发作仍未控制或复发,可重复使用一次;若抽搐还不能控制,按惊厥持续状态处理。
如尚未建立静脉通路,可予咪达唑仑0.3 mg/kg(≤10 mg/次)肌肉注射或100 g/L水合氯醛溶液0.5 ml/kg灌肠,也可发挥止惊效果。
出现过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率约为35%,若患儿有以下危险因素,则复发率会大大增加。
癫痫在不发热时也可出现,长期癫痫发作可导致患儿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严重影响生活。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后癫痫的继发率并不高,仅为1.0%~1.5%,而复杂性热性惊厥的患儿,继发癫痫的概率增加到了4.0%~15%。
单纯性热性惊厥或>18月龄的患儿,发作缓解、体征平稳、查明病因后是不用住院治疗的,有以下情况还需要留院观察:
(2)首次发作年龄<18月龄尤其是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者;
学小儿推拿,作人生赢家!赶快领取优惠券开始学习吧!

本文收录于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