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小升初的妙妙(化名)酷爱网络游戏,妙妙妈妈与她约定上学期间每天可以玩半个小时的游戏,妙妙也一直遵守着玩游戏时间。
妙妙妈想着平时孩子学习辛苦,假期可以放松放松,于是将每日手机游戏时间放宽至2小时。妙妙是越玩越上瘾,暑期接近尾声时,妙妙向妈妈申请开学前最后疯玩一次,妈妈同意后,妙妙就躲进屋里捧着手机尽情地沉浸在手游中,连续作战6个小时后……
妈妈跑过去只见妙妙倒在地上,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赶忙送往急诊。
医生说,妙妙是着长时间受光线刺激,导致了光敏性癫痫。
光敏性癫痫是一组疾病,它的发生与光敏感有关,包括单纯的光敏性癫痫和癫痫伴光敏感,前者是指之前没有癫痫病史,仅在视觉刺激时表现出癫痫发作,后者是指既有自发癫痫发作,又存在光敏感[1]。

光敏感性癫痫可被特定类型的视觉刺激诱发,如电视、电子游戏、闪光灯、舞厅的灯光、闪耀的阳光等。文章开头提到的妙妙平时没有癫痫发作,在长时间玩手机游戏过程中,遇到图形迅速改变、画面不停闪烁或间断闪光刺激下,发生了光敏性癫痫。
光敏感,又称光阵发性反应,是指对间断闪光刺激产生的异常脑电图反应。光敏感不仅存在于癫痫患者,也可发生于0.5%~8.9%的健康人群[2]。
目前尚不清楚光敏感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异常视觉信息处理、皮质超兴奋性、遗传因素等有关[3]。
1997年,日本的一部动画片《精灵宝可梦》,因为一段5秒钟的爆炸片段,导致近700名观众感到不适,当即被送往医院,一些儿童甚至一度陷入昏迷。
当天的晚间新闻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时,5秒的闪光画面被更多观众看到,又引起了第二轮的症状……最后日本的电视台禁播这一集动画。
以下为该视频的截图,从静图中就已经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提示:这一集动画仍然能在某些网络平台上搜到,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不建议大家猎奇观看!
光敏感的诊断主要依据间断闪光刺激和脑电图[4]。节律性闪光刺激,可以通过视觉通路刺激大脑视觉皮层,引起视觉皮层的过度兴奋,看到高频闪光,轻则可能会感觉不舒服,重则会昏厥或抽搐。

当然不是!光敏性癫痫提到的光是具有特殊的性质的光,比如闪光、高对比度的光栅等,普通的自然光线不足以达到诱发条件。
2005年,美国的一位癫痫学者总结了易引起癫痫发作的闪光的性质[5]:
闪光亮度≥20cd/m(cd为亮度单位坎德拉),频率≥3Hz,实体视角度≥0.006球面度;
清晰可辨的条纹图形,明暗相间的条纹数在任何方向≥5条;
当图形转换方向、震动、闪烁或颠倒方向时,在最小观测距离,实体角≥0.006球面度,最亮的条纹的亮度大于50cd/m,图形出现的时间≥0.5s,则明暗相间的条纹数可以不足5条;
图形不变化或缓慢向同一方向移动时,则不超过8条条纹。
除了强烈的闪烁画面刺激,还有一些原因可能导致光敏性,比如熬夜不睡觉、过度紧张、过度饮酒。

光敏感性癫痫最常见的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多表现为头昏目眩、呕吐、并伴有全身抽搐,间断闪光刺激诱发的多为失神发,可能没有典型症状,只是看起来眼神呆滞,有时伴眼睑肌阵挛。
如果得了光敏性癫痫,可以通过佩戴特殊眼镜和服用药物来治疗。
特殊眼镜:交叉偏振眼镜、蓝光眼镜、黑色Z1眼镜[6];
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丙戊酸钠,次选拉莫三嗪,如果两种药物都无效,可以选用左乙拉西坦、氯巴占、乙琥胺等[7]。

对于单纯光敏性癫痫,建议采用偏振眼镜或黑色的Z1眼镜,不建议常规口服抗癫痫药物,除非发作非常频繁、症状非常严重或环境因素无法避免;而癫痫伴光敏感的患儿,应口服抗癫痫药物,同时要通过上述方法避免环境诱因。
看电视时或电子产品时,距离最少要达到3倍的屏幕宽度;
选择具有较高的频率(100Hz)和帧率(50Hz)的电视屏幕;
一旦对某种视觉刺激产生不适,应立即闭上双眼或避开屏幕。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应合理安排孩子的游戏时间,不应过度沉迷!
学小儿推拿,作人生赢家!赶快领取优惠券开始学习吧!

本文收录于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