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父母对孩子的娇惯,周围的“小胖胖”越来越多见了。据统计,2014年城市及农村的肥胖男性儿童检出率约20%,女童肥胖检出率约12%,男童检出率高于女童,近年又有增加趋势,肥胖已经成了中国公共卫生问题。

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的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总结了1980年以来国内外儿童肥胖相关文献及数据,对儿童肥胖给出了评估、治疗和预防的参考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样拯救“小胖墩”们~
对于肥胖,各个组织的标准有所差异,可以综合以下标准,看看你家孩子的体重有没有“超标”:

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Z评分=(测量数据-同年龄同性别参考标准中位数)/参考标准的标准差。
图源中国行业卫生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
《指南》建议:1岁以内婴儿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和体重,1~3岁幼儿每6个月测量一次身长/身高和体重,3岁以上儿童每年测量身长/身高和体重。
对于5岁前出现肥胖,尤其是食欲极度旺盛和/或极度肥胖家族史的患儿需进行基因检测。
预防肥胖最好的方式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不仅仅孩子自身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各群体均应提高预防儿童肥胖的意识,包括家庭、临床医生、学校等相关人员,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避免含糖饮料、果汁,避免油炸的高热量、高脂肪或高钠加工食品,控制零食,禁止酒精饮品。
2岁以下儿童不要进食任何添加糖的食物,2岁以上儿童添加糖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5%。
规律进餐,保证吃早餐,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0~1岁婴儿:每天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在地板上玩耍的较为活跃的身体活动。
1~4岁:每天至少保证180分钟的活动,其中60分钟应当是中等甚至剧烈强度。
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且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天进行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及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的锻炼。
静坐时间<120分钟/天,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除此之外,对于小宝宝,尽早开奶,提倡母乳喂养,6月龄后母乳喂养的同时加辅食。《指南》还提出,应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注重家庭对肥胖的认识及干预。
《指南》对儿童肥胖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式,包含药物和手术治疗,以及生活方式改变3个方面的建议。
儿童肥胖的管理任重道远,不仅仅关注儿童本身,社会各界包括临床医生、家庭成员、学校等相关工作人员对肥胖的认识至关重要,尤其是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对孩子影响巨大,需要诸方合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学小儿推拿,作人生赢家!赶快领取优惠券开始学习吧!
本文收录于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