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发热出疹性黏膜皮肤淋巴综合征,临床上将川崎病分为不完全川崎病和完全川崎病。由于不完全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漏诊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医生在临床诊疗中应当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在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过程中需要考虑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出现误诊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医学界儿科频道特别策划——“王牌儿科-儿科诊室故事征集活动”第五期投票已结束,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获得最高人气,4名医生分享了一名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诊治过程,他们是如何从患儿不典型的临床症状步步推进,最后明确诊断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精彩内容。
“孩子已经连续发热两天了,体温最高达40℃以上。”
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儿科诊室,一位妈妈抱着一名两岁多的男婴正焦急向医生述说孩子的病情。只见男婴面颊泛红,在妈妈怀里一动不动。据患儿母亲描述,一天前,孩子腹部及下肢还出现了红色皮疹,偶尔还有咳嗽的症状。
医生们迅速对患儿实施各项检查,经过一系列的诊断和筛查,患儿被确诊为不完全川崎病。
患儿,男,2岁7月,因“发热2天,皮疹1天”入院。
现病史:患儿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3℃,予以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2小时后体温复升,热前无畏寒、寒战,无抽搐,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咳嗽、咳痰,无嗜睡,1天前患儿腹部及下肢出现红色皮疹,无瘙痒,伴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偶有咳嗽,无咳痰、喘息,无唇红皲裂,无颈部肿痛,无手足肿胀,至我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升高,予以“头孢噻肟”治疗2天,体温仍有反复波动,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不完全川崎病)?”收入院。
一般情况:体温(T)39.3℃(耳温)、脉搏(P)130次/分、呼吸( R )35次/分、身高 99cm、体重15kg。
专科情况:神志清,精神可,呼吸稍促,腹部及双下肢可见红色细小斑丘疹,密集成片,压之褪色,无破溃及渗出,右侧颈部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大小约2×2cm,活动可,无压痛及破溃,双侧球结膜充血,无唇红皲裂,草莓舌(-),颊黏膜无充血,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卡痕无红肿,颈无抵抗,心肺腹查体无殊,病理征(-),手足无硬肿,手足末端无膜状蜕皮,肛周无潮红。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尿常规:镜检-WBC:1-2/HP,余阴性;
粪常规:无殊;
病原学检查: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
血培养:阴性;
人疱疹(EB)病毒+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I/II型、其他病原微生物(以上5种合称TORCH):阴性;
肝肾功心肌酶(8.22):白蛋白39.51g/L,总胆红素45.60μmol/L,直接胆红素29.83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0.09U/L,乳酸脱氢酶(LDH)368.15U/L;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5631.11pg/ml;
D-D二聚体:1.23μg/ml;
血沉:40mm/h;
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无特殊。
心脏超声:左冠状动脉内径2.5mm,右冠状动脉内径1.3mm。
患儿,男,婴幼儿,病程中有反复高热、皮疹,查体可见双侧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符合川崎病主要临床特征中4条;
心脏超声提示冠状动脉正常,排除其他疾病,故诊断。
诊断依据:患儿,男,婴幼儿,病程中有反复高热、轻微咳嗽,查体咽充血,故诊断。
诊断依据:患儿,男,婴幼儿,病程中有反复高热、轻微咳嗽,查体咽充血,实验室检查提示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故诊断。
1. 猩红热:皮疹在发病后第2天开始;皮疹呈粟粒样丘疹,疹间皮肤潮红,无明显肢端肿胀与口唇皲裂;该病好发年龄是学龄儿童;青霉素治疗有效。该患儿年龄及皮疹特点均不符合,故可排除。
2. 败血症:可发现病灶,血培养阳性;抗生素有效。该患儿无明显感染部位,血培养结果回示为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故可排除。
3. 病毒感染相关出疹性疾病:皮疹表现多样,但一般不伴随唇红干裂、出血,杨梅舌;手足硬肿,掌跖潮红及指趾端膜状脱皮;眼结膜水肿或分泌物等临床表现;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降低或正常;血沉及CRP一般正常。该患儿除发热及皮疹症状外,伴有明显结膜充血、WBC及CRP明显升高,故可排除。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2g/kg(8.22-8.23) ,8.24日体温正常;
体温正常24小时后8.25再次出现体温波动,考虑人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
静注IVIG2g/kg(8.25-8.26)+甲泼尼龙2mg/kg(8.25-8.27)→甲泼尼龙1mg/kg(8.28-8.29)。
2.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30mg/kg(8.22-8.26)→3mg/kg(8.27-至今)。
1.临床表现:住院第3天,皮疹消退;住院第5天体温降至并维持正常。
2.实验室检查:肝肾功心肌酶(8.26):白蛋白32.36g/L,总胆红素11.10umol/L,直接胆红素3.30 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5.81U/L;NT-ProBNP(8.26):700.05pg/ml。
复查心脏超声提示冠状动脉正常,继续动态随访心脏超声。
该患儿为婴幼儿,以反复高热起病,抗感染治疗无效,病程中伴随皮疹、结膜充血等典型川崎病表现,心脏超声回示冠状动脉正常。IVIG 2g/kg治疗后体温正常24小时再次出现体温波动,考虑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再次予以IVIG 2g/kg联合激素治疗效果理想。
不完全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漏诊,进行过度抗感染治疗。该患儿在排除相关感染性疾病后,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IVIG可有效预防KD患儿冠状动脉扩张,10%~20%的川崎病患儿接受首剂2g/kg静脉注射IVIG治疗后会再次出现发热等表现,在使用IVIG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学小儿推拿,作人生赢家!赶快领取优惠券开始学习吧!

本文收录于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