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宝宝胃里竟有3根钢钉,儿童消化道异物怎么处理?
信息来源:
程明帅小儿推拿
时间:2022-02-24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异物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引起不良后果。
河南省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最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儿,这位小患者才1岁零8个月,在家吃饭后出现不适,家属感觉不对劲于是带孩子来就医。
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发现竟有3根6厘米长的钢钉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孩子的胃体大弯侧,这一幕实在太具视觉冲击力!
医生表示,从孩子肚子里取出的东西只有你想不到,处理儿童消化道异物有时真的很棘手。
消化道异物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风险事件,多发于6个月~6岁的儿童[1]。常见的异物为硬币、纽扣电池、枣核、多枚磁性异物、别针、金属纪念章、骨头、玩具零件等,异物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引起不良后果。
研究显示,尖锐异物发生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性高于钝性异物,当滞留时间>12h时,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3]。
有一些特殊的异物,如纽扣电池滞留消化道时,还可能会导致黏膜损伤、坏死,形成局部并发症;当误吞多个磁性异物时,其相互的引力可能会导致肠壁坏死、穿孔、瘘管形成或腹膜炎等并发症。因此,消化道异物的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消化道解剖结构中存在3个相对狭窄部位,分别为食道中段、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回盲瓣,由于儿童的食管直径小于成年人,因此吞食的异物更容易在食管发生嵌顿。

图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1NDDFP05345DMO.html
消化道异物患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腹痛、咽痛、吞咽困难、流口水、呕吐等症状[4]。当异物嵌顿于食道中段时,还会伴有气促、呼吸困难等危机症状,若流口水提示食管可能发生完全性梗阻[5,6]。
与上消化道异物相比,下消化道异物嵌顿的患儿临床症状常不显著,容易造成家长的忽视。但下消化异物大部分可自行排出,如不能正常排出,患儿往往出现呕吐、腹痛伴有腹膜炎体征、发热、未排气排便等症状。当婴幼儿出现阑尾体表区按压痛伴腹膜炎症状时,考虑存在异物吞咽的可能性,高度警惕异物穿孔的可能[1]。
当异物为纽扣电池时,电池会导致组织快速液化坏死甚至发生胃肠道穿孔,此时可有出血表现。
吞下多枚磁性异物时,由于磁体间的吸力会使患儿间隔的肠壁吸附在一起,对肠壁形成持续的压迫,出现穿孔、肠梗阻、腹膜炎等体征。如果患儿对吞食的异物成分过敏还可出现瘙痒性皮疹。
儿童消化道异物应根据异物种类、性质、大小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处理方式。患儿常不能准确表达,因此医生在问诊时应仔细询问家长是否注意患儿有异物吞咽史。
当怀疑异物误吞时,建议进行X线平片检查。X线平片检查阴性后仍高度怀疑异物误吞,需要进一步明确异物位置及并发症等情况时,推荐进行CT检查。儿童消化道异物及其并发症检查中也可考虑采用超声检查。
若异物属于钝性异物(如硬币),大多数儿童能自行且安全地通过胃肠道排出,一般建议进行保守治疗,排出时间一般为到达胃部后4~6天,极少数异物会在4周内排出。若4周仍未排出,建议胃镜或进行外科手术取出[6]。
对于误吞直径<2.5 cm、长度<6 cm的钝性异物患者,如果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异物移行,推荐临床观察和门诊随访,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胃肠穿孔或梗阻的临床表现,同时叮嘱家长持续密切观察粪便中是否排出异物[1]。
当患儿出现完全梗阻、严重穿孔和形成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或内镜下异物取出失败、内镜下并发症预防失败等情况时,推荐尽快进行外科手术。
在取出尖锐异物时,异物长轴方向应与消化道管腔方向保
学小儿推拿,作人生赢家!赶快领取优惠券开始学习吧!

持一致,避免异物划伤消化道黏膜,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在取较大异物时,可采取充气使消化道管腔扩张,便于异物取出[7]。 本文收录于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