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脉诊与按诊(笔记)
信息来源: 程明帅小儿推拿    时间:2023-09-12

  第六单元 脉诊与按诊(笔记)

  细目一 脉诊概说

  1. 诊脉部位

  (1)寸口:

  A 定位: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B 分候:按寸、关、尺顺序,左手候心、肝、肾,右手候肺、脾、肾。

  (2)其他诊脉部位:

  A 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分析,寸口主要反映内脏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

  B 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C 三部九候诊法: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

  2. 诊脉方法

  (1)患者体位: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

  (2)医生指法:

  A 举法(轻取或浮取):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体察脉搏部位。

  B 按法(重取或沉取):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

  C 寻法: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

  D 循法: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E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F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

  (3)平息:医生诊脉时应注意调匀呼吸。

  (4)切脉时间:每次诊脉至少五十动,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细目二 正常脉象与常见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表现与特点

  (1)表现:有胃、有神、有根:寸关尺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72~90次/分),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力量。

  (2)特点:

  A 胃:从容、和缓、流利。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和营养状况。

  B 神:有力柔和、节律整齐。脉搏有力是有神的标志,故有胃即有神。

  C 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脉之有根关系到肾。

  记忆技巧:胃侧重形态,神侧重节律,根侧重力量。

  (二)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 浮脉类

  共同特征:轻取即得。

  歌诀:浮脉轻取即可得,浮洪濡并散芤革。

  (1)浮脉:

  A 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B 临床意义:表证,虚阳浮越证。

  歌诀:浮举有余按不足,表证虚阳浮越出。

  (2)洪脉:

  A 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

  B 临床意义:阳明气分热盛。

  歌诀:洪脉体大搏有力,来盛去衰是热意。

  (3)濡脉:

  A 特征:浮细无力而软。

  B 临床意义:虚证,湿困。

  歌诀:濡脉浮细无力软,病主虚证湿困懒。

  (4)散脉:

  A 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

  B 临床意义: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为心、肾之气将绝之危重病证。

  歌诀:散脉至数力不均,元气离散脏气陨。

  (5)芤脉:

  A 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B 临床意义:伤阴,大量失血。

  歌诀:芤脉浮大空如葱,主病伤阴与落红。

  (6)革脉:

  A 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B 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歌诀:革脉搏指空边坚,亡血失精产漏连。

  2. 沉脉类

  共同特征:重按始得。

  歌诀:沉脉重按始得之,沉伏弱牢一并施。

  (1)沉脉:

  A 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B 临床意义:里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歌诀:沉轻不应重按得,里证常人一并和。

  (2)伏脉:

  A 特征: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伏而不显。

  B 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

  歌诀:伏重推至筋骨处,邪闭厥病痛极著。

  (3)弱脉:

  A 特征:沉细无力而软。

  B 临床意义: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歌诀: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气血剧缺短。

  (4)牢脉:

  A 特征: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B 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癥积。

  歌诀:牢沉按实大弦长,阴寒疝气癥积襄。

  3. 迟脉类

  共同特征:一息不足四至。

  歌诀:迟脉一息少四至,缓涩结脉再添迟。

  (1)迟脉:

  A 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60次以下)。

  B 临床意义:寒证,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歌诀:迟脉一息少四至,寒证实热均可视。

  (2)缓脉:

  1)特征:

  A 平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1次),应指均匀。

  B 病缓脉: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

  2)临床意义: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歌诀:缓脉一息四至缓,脾虚湿困平人挽。

  (3)涩脉:

  A 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如“轻刀刮竹”。

  B 临床意义: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歌诀:涩脉艰涩行不畅,气血精瘀痰食肠。

  (4)结脉:

  A 特征: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B 临床意义: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歌诀:结迟一止无定数,阴结痰瘀气血暮。

  4. 数脉类

  共同特征:一息五至以上。

  歌诀:数脉大五小于七,数疾促动四相依。

  (1)数脉:

  A 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1~120次)。

  B 临床意义:热证,里虚证。

  歌诀:数脉大五小于七,热证亦主里虚疲。

  (2)疾脉:

  A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

  B 临床意义: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歌诀:疾脉急疾有七八,阳极阴竭元气塌。

  (3)促脉:

  A 特征: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B 临床意义: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脏气衰败。

  歌诀:促数一止无定数,热瘀痰食脏衰故。

  (4)动脉:

  A 特征: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B 临床意义:惊恐,疼痛。

  歌诀:动脉滑数短如豆,病由疼痛惊恐凑。

  5. 虚脉类

  共同特征:应指无力。

  歌诀:虚脉应指无力五,虚细微代短相辅。

  (1)虚脉:

  A 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B 临床意义:气血两虚。

  歌诀:虚脉应指无力软,气血两虚由它管。

  (2)细脉:

  A 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B 临床意义: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歌诀: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湿证演。

  (3)微脉:

  A 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B 临床意义: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歌诀:微极细软有无摸,气血大虚阳气脱。

  (4)代脉:

  A 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B 临床意义:脏气衰微,惊恐,疼痛,跌仆损伤。

  歌诀:代迟一止有定数,脏衰惊痛与跌仆。

  (5)短脉:

  A 特征:首尾俱短,只显于关部。

  B 临床意义:气郁,气虚。

  歌诀:短脉不及本部长,有力气郁无力伤。

  6. 实脉类

  共同特征:应指有力。

  歌诀:实脉应指有力六,实滑弦紧长大凑。

  (1)实脉:

  A 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皆盛。

  B 临床意义:实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歌诀:实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皆相一。

  (2)滑脉:

  A 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B 临床意义:痰湿,食积,实热,亦可见于妊娠妇女或青年人。

  歌诀:脉来流利应指滑,痰食热孕青年查。

  (3)弦脉:

  A 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B 临床意义:肝胆病,痰饮,疼痛,胃气衰败,亦可见于老年人。

  歌诀:弦端直长按琴弦,肝胆痰痛与老年。

  (4)紧脉:

  A 特征:绷急弹指,如牵绳转索。

  B 临床意义:食积,疼痛,实寒证。

  歌诀:紧绷弹指如转索,宿食疼痛实寒果。

  (5)长脉:

  A 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B 临床意义: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歌诀:长脉端直超本位,气余阳热实平备。

  (6)大脉:

  A 特征: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B 临床意义:见于正常人,或病进。

  歌诀:大脉宽大无汹涌,健康之人病进恐。

  (三)常见脉象鉴别

  1. 相似脉部位比较

  (1)脉位表浅:

  A 浮脉:举之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

  B 芤脉:浮大中空,有边无中;

  C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

  D 革脉:浮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

  E 散脉: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

  (2)在皮下深层:

  A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B 伏脉:脉位比沉脉更深更沉,须推筋若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见;

  C 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D 弱脉:沉而细软无力。

  2. 相似脉至数比较

  (1)脉率快于正常脉象:

  A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91~120次/分);

  B 疾脉:一息七八至(121次/分以上);

  C 促脉:脉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规则的歇止。

  (2)脉率慢于正常脉象:

  A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以下);

  B 缓脉: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无力(60~71次/分);

  C 结脉:脉来缓慢,且有不规则的歇止。

  3. 相似脉节律不整比较

  (1)有间歇的脉象:

  A 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B 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C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2)无间歇的脉象:

  A 涩脉:脉律不齐,三五不调,往来艰涩,形态不匀;

  B 散脉:脉律不齐,浮散无根;

  C 微脉: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4. 相似脉脉宽比较

  (1)具有细的特征的脉象:

  A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

  B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

  C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

  D 微脉:脉极细极软,似有若无。

  (2)具有宽的特征的脉象:

  A 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B 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

  5. 相似脉脉长比较

  (1)具有长的特征的脉象:

  A 长脉:脉动应指超逾三部;

  B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C 牢脉:长而沉实弦。

  (2)具有短的特征的脉象:

  A 短脉:脉动应指不及三部;

  B 动脉:短而滑数。

  6. 相似脉脉紧张度比较

  (1)脉体较硬:

  A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B 紧脉:紧张有力,如按绳索,在脉势绷急和脉形宽大两方面超过弦脉;

  C 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2)脉体柔软:

  A 濡脉:脉浮细而软;

  B 弱脉:沉而软小无力;

  C 缓脉: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

  7. 相似脉脉流利度比较

  (1)脉来流利:

  A 数脉: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91~120次/分);

  B 滑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C 动脉:短而滑数,厥厥动摇。

  (2)脉来艰涩:

  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如轻刀刮竹。

  细目三 相兼脉与真脏脉

  (一)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1)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相兼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2)主病:

  A 浮紧脉:外感寒邪之表寒证,风寒痹病疼痛。

  B 浮缓脉:风邪伤卫,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证。

  C 沉弦脉:肝郁气滞,水饮内停。

  D 沉涩脉: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

  E 沉细数脉:阴虚内热,血虚。

  F 弦紧脉:寒证、痛证,尤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所致疼痛。

  G 弦细脉: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脾不调。

  H 滑数脉:痰热(火),湿热,食积内热。

  (二)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1. 概念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提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

  2. 临床意义

  (1)无胃之脉:

  A 偃刀脉: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B 转豆脉: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

  C 弹石脉:脉动急促而坚硬如弹石。

  (2)无神之脉:

  A 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

  B 屋漏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

  C 解索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

  (3)无根之脉:

  A 釜沸脉: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

  B 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

  C 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急促躁动之象。

  (4)七怪脉形态及临床意义:

  A 雀啄连来三五啄:提示脾胃之气将绝。

  B 屋漏半日一滴落:提示胃气、营气俱绝。

  C 弹石硬来寻即散:提示肾绝。

  D 搭指散乱真解索:提示肾与命门皆亡。

  E 鱼翔似有又似无:提示三阴寒极,属亡阳之候。

  F 虾游静中跳一跃:提示神魂将去。

  G 更有釜沸涌如羹:提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细目四 诊小儿脉与妇人脉

  1. 小儿脉

  (1)小儿正常脉象特点:

  A 2~3岁小儿,脉动6~7至为常脉,每分钟100~120次;

  B 5~10岁小儿,脉动6至为常脉,每分钟100次左右。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A 浮沉辨表里;

  B 迟数辨寒热;

  C 有力无力定虚实。

  2. 妇人脉

  (1)月经脉的特征: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月经将至。

  (2)妊娠脉的特征:

  A 脉来滑数冲和;

  B 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

  C 左寸脉滑数动甚。

  细目五 按诊

  1. 按诊的方法

  触、摸、按、叩。

  2. 按肌肤

  (1)诊寒热:

  A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为亡阳征象。

  B 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为亡阴征象。

  C 身灼热而肢厥,为真热假寒证。

  D 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为热在表,反之亦然。

  E 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为湿热蕴结证(湿温潮热)。

  (2)诊润燥滑涩:

  A 肌肤滑润,为气血充盛。

  B 肌肤干瘪,为津液不足。

  C 肌肤枯涩,为气血不足。

  D 肌肤甲错,为血虚失荣或瘀血。

  (3)诊肿胀:

  A 按之凹陷,举手不能即起,为水肿。

  B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为气肿。

  (4)诊疮疡:

  A 根盘平塌漫肿,为虚证。

  B 根盘收束而隆起,为实证。

  C 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已成脓。

  (5)诊尺肤:触摸从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之间的皮肤。

  A 按尺肤窅而不起,为风水。

  B 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为精血不足,或瘀血内阻,或脾阳虚衰、水饮不化之痰饮病。

  3. 按手足

  (1)阳虚之证:

  A 四肢犹温,为阳气尚存;

  B 四肢厥冷,为病情深重。

  (2)热证:

  A 见手足热,为顺候;

  B 反见手足逆冷,为逆候。

  (3)手足心与手足背比较:

  A 手足心热甚,为内伤发热;

  B 手足背热甚,为外感发热。

  (4)手心热与额上热比较:

  A 手心热甚,为里热;

  B 额上热甚,为表热。

  4. 腹部压痛

  A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肠中有宿粪。

  B 右少腹作痛而拒按,或出现反跳痛,或按之有包块应手,为肠痈。

  5. 辨痞满

  (1)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适和胀满。

  (2)鼓胀: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

  A 水鼓: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对称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有波动感,按之如盤裹水;

  B 气鼓: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

  6. 辨积聚

  (1)癥积: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2)瘕聚:肿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聚散不定,病属气分。

  7. 按虚里

  (1)虚里的部位:心尖搏动处。

  (2)按虚里的正常表现: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3)按虚里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意义:

  A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为宗气内虚或饮停心包。

  B 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为心阳不足。

  C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D 虚损劳瘵之病,虚里日渐动高,为病进。

  E 虚里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为心肺气绝,属危候。

  8. 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

  (1)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2)心病:巨阙、膻中、大陵。

  (3)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4)脾病:章门、太白、脾俞。

  (5)肾病:气海、太溪。

  (6)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7)小肠病:关元。

  (8)胆病:日月、胆俞。

  (9)胃病:胃俞、足三里。

  (10)膀胱病:中极。


本文摘自程明帅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技术引领者!


推荐阅读:

(1)临床研修班——高薪工作机会,终身免费复训!

(2)精品提升班——直播教学,线下跟诊,临床实践,终身指导!

(3)线上提升班——直播教学,终身指导,门诊直播,如临现场!

(4)网络班精品课——超3000人已学!!!

(5)专项技能培训——鼻炎、近视、腺样体肥大,各类技术,不断更新!


服务事迹:

(1)病情千变万化,治疗方案不断更新,点这里看“经典病案分享”!

(2)学员虚心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积极互动,点这里看“学员讨论精华”!

(3)老师诲人不倦,学员造福一方,点这里看“优秀学员门店”!

(4)老师亲自指导学员练习

(5)老师一对一指导学员练习

(6)老师严格督教,学员勤奋练习

(7)理论结合实践,边练手法边讨论病情

(8)学习氛围浓厚,学员之间相互提问

(9)线上提升班师生互动——扁桃体炎和扁桃体化脓

(10)线上提升班师生互动——阴中求阳

(11)呕吐的宝宝喝口水都吐——推拿治疗现场

(12)门诊现场火爆:边玩边等边推拿


程明帅小儿推拿特色:

(1)程老师独创特殊触诊法,一双手三秒钟诊断病情!!!

(2)程老师独创特效手法:高热、咳痰、鼻炎……一招搞定

(3)程老师独创特效对穴——急难重症,一一对应

(4)程老师独创上合穴——慢病杂症彻底根治

(5)专项培训: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

(6)专项培训:近视、远视、弱视等视力养护

(7)专项培训:膏药贴敷

(8)专项培训:药食同源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程明帅小儿推拿”

电话/微信:13503132040,15832319963

关注公众号“程明帅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做“人生赢家”!


返回列表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学员入口|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冀ICP备2021026746号-1
程明帅小儿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