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问诊(笔记)
细目一 问诊内容
(1)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由明代医家张介宾(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归纳提出。
细目二 问寒热
1. 寒、热的基本概念
(1)寒:自觉怕冷。
A 恶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
B 畏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
C 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2)热:
A 体温升高;
B 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3)影响寒、热的因素:
A 病邪性质;
B 机体阴阳盛衰。
2. 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恶寒发热:恶寒同时伴体温升高,为表证特征。
A 恶寒重发热轻:为风寒表证特征。
B 发热重恶寒轻:为风热表证特征。
C 发热轻而恶风:为伤风表证特征。
3. 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但寒不热:只感寒冷而不发热,为里寒证特征。
A 新病恶寒: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见于里实寒证。
B 久病畏寒: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见于里虚寒证。
4. 但热不寒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但热不寒:只发热而无怕冷感觉,为里热证特征。
(1)壮热: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39摄氏度以上),属里实热证,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2)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A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申时,即下午3~5时)热甚,属阳明腑实证。
B 骨蒸潮热:午后和夜间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属阴虚火旺。
C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属湿温。
D 瘀血潮热:午后和夜间低热,兼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属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3)微热:发热不高,体温在37摄氏度~38摄氏度,或仅自觉发热。
A 气虚发热。
B 血虚发热。
C 阴虛发热。
D 气郁发热。
E 小儿夏季热。
5.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寒热往来: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特征。
A 寒热往来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B 寒热往来有定时:见于疟疾。
细目三 问汗
1.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3)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见于亡阳或亡阴。
A 亡阳:冷汗淋漓,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B 亡阴:汗热而黏腻如油,兼见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4)战汗: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见于温病或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A 汗出后热退脉缓,提示邪去正安、疾病好转;
B 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疾病恶化。
2. 黄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3. 局部汗出(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阴汗)的临床意义
(1)头汗(但头汗出):
A 上焦热盛;
B 中焦湿热蕴结;
C 病危,虚阳上越;
D 进食辛辣、热汤,饮酒。
(2)手足心汗:
A 阴经郁热熏蒸;
B 阴虚阳亢;
C 阳明燥热内结;
D 阳气内郁;
E 中焦湿热郁蒸。
(3)半身汗:不出汗侧为病变部位,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
(4)阴汗:外生殖器及周围汗出,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细目四 问疼痛
1. 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1)胀痛:气滞,但头目胀痛属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2)刺痛:瘀血。
(3)重痛:湿邪困阻气机,头部重痛亦可为肝阳上亢、气血上壅。
(4)酸痛:
A 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
B 肾虚或气血不足,组织失养。
(5)绞痛:
A 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B 寒邪凝滞气机。
(6)空痛:虚证。头部空痛为肾虚。
(7)隐痛:虚证。
(8)走窜痛:
A 窜痛: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见于肝郁气滞;
B 游走痛: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见于行痹。
(9)固定痛:
A 胸胁脘腹固定作痛:瘀血为患;
B 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
(10)掣痛(引痛、彻痛):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2. 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临床意义
(1)头痛:
A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B 侧头部痛,属少阳经头痛。
C 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D 颠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E 全头重痛,属太阴经头痛。
F 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属少阴经头痛。
(2)胸痛:
A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属痰、瘀等邪气阻滞心脉。
B 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属心脉急骤闭塞不通。
C 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扇,属热邪壅肺,脉络不利。
D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属肺阴亏虚,虚火灼络。
E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属痰热阻肺,热壅血瘀。
(3)胁痛:见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血瘀阻等。
(4)胃脘痛:
A 进食后疼痛加剧,属实证;
B 进食后疼痛缓解,属虚证。
(5)腹痛:
A 大腹疼痛:属脾胃病变;
B 小腹疼痛: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
C 少腹疼痛:属肝经病变。
(6)腰痛: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属带脉损伤。
细目五 问头身胸腹
1. 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的临床意义
(1)头晕:
A 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属肝火上炎。
B 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属肝阳上亢。
C 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属痰湿内阻。
(2)胸闷: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属肺气虚或肾气虚。
(3)心悸:病人自觉心跳不安。
A 惊悸: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
B 怔忡: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
(4)脘痞:自觉胃脘胀闷不舒。
A 脘痞,嗳腐吞酸,属食积胃脘。
B 脘痞,食少,便溏,属脾胃气虚。
C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属胃阴亏虚。
D 脘痞,纳呆呕恶,苔腻,属湿邪困脾。
E 脘痞,胃脘有振水声,属饮邪停胃。
(5)腹胀:自觉腹部胀满不舒,如物支撑。
2. 身重、身痒的临床意义
(1)身重:因水湿泛溢或气虚不运所致。
(2)身痒:因风邪袭表、血虚风燥或湿热浸淫所致。
细目六 问耳目
1. 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实证: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提示肝旺。
(2)虚证: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提示肾虚。
2. 目眩的临床表现
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
3. 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临床表现:
A 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
B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
(2)临床意义: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
细目七 问睡眠
1. 失眠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属心肾不交。
(2)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属心脾两虚。
(3)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属胆郁痰扰。
(4)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属食滞内停。
2. 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属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2)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属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3)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属正气未复。
(4)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属心肾阳衰,神失温养。
细目八 问饮食与口味
1. 口渴与饮水
渴不多饮:提示体内津液输布障碍,但并不缺乏津液。
A 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属湿热证。
B 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属温病营分证。
C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属痰饮内停。
D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属瘀血内停。
2. 食欲与食量
(1)厌食:
A 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属湿热蕴脾。
B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属肝胆湿热。
(2)消谷善饥:兼有大便溏泄,属胃强脾弱。
(3)饥不欲食:为胃阴虚特征。
(4)除中:病情危重,本已毫无食欲,突然食量大增,属假神表现,提示胃气败绝。
3. 口味
(1)口淡:味觉减退,口中乏味或无味,属脾胃虚弱。
(2)口甜:属脾胃湿热或脾虚。
(3)口黏腻:属痰热内盛、湿热蕴脾或寒湿困脾。
(4)口酸:属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
(5)口涩:属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6)口苦:属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
(7)口咸:属肾病或寒水上泛。
细目九 问二便
1. 大便
(1)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属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泄泻。
2)溏结不调:
A 时干时稀,属肝脾不调;
B 先干后溏,属脾虚。
(2)排便感异常:
A 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下迫直肠,见于湿热泄泻或湿热痢疾。
B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属湿热内阻,肠道气滞,见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为湿热痢疾之特征性表现。
2. 小便
(1)尿次异常:
A 小便短赤,频数急迫,属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B 小便澄清,频数量多,夜间明显,属肾阳虚或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C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2)尿量异常:
A 小便清长量多,属虚寒证。
B 小便短赤量少,属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
C 尿少浮肿,属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3)排尿感异常:
A 尿道涩痛:见于淋证。
B 余沥不尽:属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细目十 问经带
1. 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意义
(1)经期异常:
A 月经先期:气不摄血或热迫血行。
B 月经后期:血海空虚或冲任受阻。
C 月经先后不定期:脾肾虚损或肝气郁滞。
(2)经量异常:
A 月经过多:气不摄血或热迫血行或瘀阻胞络。
B 月经过少:血海空虚或冲任受阻。
2. 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意义
(1)闭经:血海空虚或冲任受阻或痨虫侵及胞宫。
(2)痛经:
A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属气滞或血瘀。
B 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属寒凝或阳虚。
C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属气血两虚或肾精不足、胞脉失养。
(3)崩漏:气不摄血或热迫血行或瘀阻胞络。
3.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沥不绝,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带下色黄,质黏,气味臭秽,属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
本文摘自程明帅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技术引领者!
推荐阅读:
服务事迹:
(1)病情千变万化,治疗方案不断更新,点这里看“经典病案分享”!
(2)学员虚心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积极互动,点这里看“学员讨论精华”!
(3)老师诲人不倦,学员造福一方,点这里看“优秀学员门店”!
(4)老师亲自指导学员练习
(5)老师一对一指导学员练习
(10)线上提升班师生互动——阴中求阳
(12)门诊现场火爆:边玩边等边推拿
程明帅小儿推拿特色: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程明帅小儿推拿”
电话/微信:13503132040,15832319963
关注公众号“程明帅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做“人生赢家”!
联系我们
13503132040
学校地址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理想上城程明帅小儿推拿
网站名称
程明帅小儿推拿
冀ICP备2021026746号-1程明帅小儿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