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笔记)
细目一 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1.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主的一门学科,它具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2.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在关注有形之脏腑气血变化的同时,又重视人的社会属性。
细目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发源:先秦之春秋战国。
(2)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秦汉时期。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共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A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B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C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
D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医药学发展之大成,并提出“大医精诚”的医德要求。
(2)宋、金、元时期:
A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之先河,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精详;
B 宋代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C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刘完素为后世“寒凉派”医家的代表;张从正为后世“攻下派”(有称“攻邪派”)医家的代表;李杲为后世“补土派”(或“补脾派”)医家的代表;朱震亨为后世“养阴派”(或“滋阴派”)医家的代表。
(3)明、清时期:
A 李中梓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乙癸同源”等见解;
B 明代吴又可所著《温疫论》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为以后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C 叶天士著《外感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D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E 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提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的独到见解;
F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等,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温热病辨证论治法则,从而使温热病学在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G 另外,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的药物学专著的刊行,说明当时中药学的研究也有了深入和规范的发展。
注:BCD记忆技巧,可戾士卫通三焦。
细目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
(1)整体观念的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A 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
B 形神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A 病,反映发病全过程。
B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C 症,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2)辨证论治的概念:
A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B 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C 论治的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A 同病异治:病虽相同,但证候不同,故治疗有异。
B 异病同治:病虽不同,但病机和证候大致相同,故治法和方药亦大致相同。
本文摘自程明帅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技术引领者!
推荐阅读:
服务事迹:
(1)病情千变万化,治疗方案不断更新,点这里看“经典病案分享”!
(2)学员虚心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积极互动,点这里看“学员讨论精华”!
(3)老师诲人不倦,学员造福一方,点这里看“优秀学员门店”!
(4)老师亲自指导学员练习
(5)老师一对一指导学员练习
(10)线上提升班师生互动——阴中求阳
(12)门诊现场火爆:边玩边等边推拿
程明帅小儿推拿特色: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程明帅小儿推拿”
电话/微信:13503132040,15832319963
关注公众号“程明帅小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做“人生赢家”!
联系我们
13503132040
学校地址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理想上城程明帅小儿推拿
网站名称
程明帅小儿推拿
冀ICP备2021026746号-1程明帅小儿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