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天门
部位: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双拇指指腹交替推之,由眉心推至前发际。
次数:24次或49次(临床一般用49次)。
功效:正推,开窍醒神;反推,宁心安神
主治:正推,头晕、头痛、头昏、嗜睡等;反推,心神不宁、夜寐不安等。
2、分推太阴、太阳
部位:两眉外梢后陷中,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于开天门后双拇指指腹由眉心经眉弓分推至两侧太阴、太阳穴。
功效:开窍醒神(用力)宁心安神(轻力)
主治:揉太阳(用于男孩),揉太阴(用于女孩)外感表证,发热无汗;揉太阳(用于女
孩),揉太阴(用于男孩)主治表虚自汗,易外感,汗出过多。
3、掐(揉)天庭至承浆,共包括七个穴位
部位:
⑴天庭:额上,眉心与前发迹连线中点处
⑵眉心(印堂):两眉之间中点处
⑶山风:位于鼻洼
⑷延年:鼻高骨
⑸准头:鼻尖
⑹人中: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
⑺承浆:唇下承浆穴。
操作:于分推太阴、太阳后用拇指甲逐一掐之。
次数:7遍
功效:掐法,开窍醒神;揉法,宁心安神
4、揉两耳摇头法
部位:两耳下垂
操作:于掐天庭至承浆后,双手拇食指揉捻两耳下垂后,双手捧头摇之。
功效: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以上四穴,用于小儿推拿开始,有开窍醒神、开脏腑的作用。
5、百会:揉、颤、搓擦(由后向前)
功效:镇惊升阳(用揉、颤法),滋阴潜阳(搓擦法)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泄泻、体温不足,阳虚
发热等脏腑之阳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