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第三章 常用穴位)
信息来源: 程明帅小儿推拿    时间:2023-08-21
1、脾穴
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由指端至指根。屈指由指端至指根为补脾,直指由指根直指端为清
脾。
功效:补能健脾壮气血,燥湿止泻;清能清热利湿健脾止痢
主治:补脾用于虚寒泄(痢)不思饮食、腹胀、呕逆,慢惊风,肌衄,异嗜食物、四肢不
温,流口涎,贫血;清脾用于湿热泻(痢)便秘腹胀厌食呕吐痰热咳嗽
2、胃穴
部位: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拇指根至腕横纹
操作:清胃,由腕横纹推至拇指根
功效:清胃热、降逆
主治:呕吐、厌食、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等
临床应用:特殊情况可用补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完谷不化之胃中无火反胃证
3、板门
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操作:揉板门
功效:止呕、降逆。
主治:霍乱吐泻(急性胃肠炎)
临床:一般与清胃同用
4、肝穴
部位:食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平肝,用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平肝熄风、解热镇惊、疏肝郁、除烦躁
主治:急慢惊风、发热外感、目疾、脾虚证、贫血证等
临床:肝穴只清不补
5、心穴
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
6、肺穴
部位:无名指面,指根至指端
操作:推法,清肺由指根推至指端;补肺由指端推至指根
功效:清肺能宣肺解表、止咳化痰;补肺能益气
主治:清肺,用于外感发热、咳嗽痰多、便秘等;
补肺用于少气懒言、咳声无力、自汗、易外感等。
临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宜轻宣忌重浊,故多清少补,如需补,可用虚则补其母——补
脾益肺。
7、肾穴
部位:小指指面,由指端至指根
操作:推法,指端推至指根或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指端推至指根为补肾阴,能培补元阴、能制五脏之热;
指根推至指端为补肾阳,能培补元阳、能制五脏之寒。
主治:补肾阴,能制五脏之热;补肾阳,能制五脏之寒。
8、小天心
部位:腕横纹上,大小鱼际交会处
操作:揉、捣、掐
功效:揉能安神定惊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慢惊风
捣能清热明目主治:眼疾
掐能通窍散结(常常配合神门一起用于安神定惊)主治:急惊风
9、肝顶穴
部位:食指尖端
操作:三棱针点刺
功效:疏肝降逆
主治:肝火旺引起的诸证如目赤,呕吐、惊风、火眼、厌食、泄泻、咳嗽
10、分阴阳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虚实证
11、合阴阳
功效:行痰化结
主治:痰涎壅盛。
注:合阴阳化痰必须以分阴阳为前提,而分阴阳必须以清取天河水为前提。
12、内八卦
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组成,与自然界的天、水、山、雷、风、火、地、
沼泽相应,与人体的肺、肾、胃、胆、肝、心、脾、肠相合
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画圆,圆弧线上平均分成8份即是
主治:脏腑一切寒热证
顺运是指由乾宫经坎、艮宫至兑宫,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
逆运是指由艮宫经坎、乾宫至震宫,治热,降胃气,消宿食,进饮食。
八宫中每一宫的顺逆揉,又有调整本宫所属脏腑阴阳作用。八宫之间各有所制
由离宫逆掐至乾宫起止咳化热痰作用;由离宫顺掐至乾宫起止咳化寒痰作用
13、四横纹
部位:食中无名指指掌横纹处
操作:搓擦
功效:调和气血、退热消胀、散瘀结
主治:疳积、瘦弱、腹胀、不思饮食、脚软、气促、咳痰等
14、四缝
部位:食中无名小指第二横纹处
操作:挑刺出血
功效:除湿健脾
主治:疳积
15、小横纹
部位: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
操作:揉小横纹
功效:开胸散瘀、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咳、喘、痰。
临床: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穴。
16、内劳宫
部位:掌心,握拳当无名指、中指尖之间
操作:揉、运
功效:清热解表
逆揉解表发汗(相当于顺运内八卦)。
顺揉清热泻火(相当于逆运内八卦)。
主治:逆揉——外感表证
顺揉——一切热证
临床:常蘸凉水顺揉治小儿火热。
17、运土入水
部位:起于拇指桡侧少商穴,经脾、胃、阳、阴,小鱼际至肾穴
操作:运法
功效:温中健脾止泻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
18、运水入土
部位:补肾阴,经小鱼际、阴、阳、胃至脾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湿热泄痢
运水入胃
主治:胃热(口臭、呕吐、脘胀)食积
19、乾坎艮入虎口
部位:八宫中之三宫乾、坎、艮入虎口
操作:运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脾胃虚寒致食积
20、由中指端刮推至横门
部位:由心经离宫、劳宫、坎宫、小天心至腕横纹中点总筋穴
功效:止呕降逆
21、艮宫
八宫之一,与胃相合
操作:揉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厌食,食积
22、大肠
部位:食指桡侧由指端至虎口成直线
操作:直推法,由指端推至虎口为补大肠;由虎口推至指端为清大肠
功效:补法温中、涩肠、止泻;泻法清热、利湿、通便
主治:补法,治疗虚寒泻痢、脱肛、气虚咳痰(常配运土入水)。
泻法,便秘、湿热泻痢、肺热咳痰(常配运水入土)。
23、小肠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由指端推至指根为固膀胱
功效:利尿(清小肠);止遗(固膀胱)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补法用于遗尿、便秘
24、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至虎口。
操作:运、推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此二病效佳)、汗不出、口噤不开(此二病效差)
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盗汗
25、列缺
部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操作: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诸惊
26、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
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功效:补三关,大补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熏蒸取汗
清三关,大清大凉之功
清六腑,能清六腑之热,泻五脏之火
关三腑一其性温;腑三关一,其性凉;三关六腑同清,其性大寒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
临床:三关偏于治脏,六腑偏于治腑
27、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等一切热症
28、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揉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29、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操作:揉法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30、内关
部位:腕横纹上2寸
功效:开胸膈,调气血
主治:胃痛呕吐心脏疾患胸腔疾患。小儿哮喘的要穴
31、二马(二人上马)
部位:四五掌骨岐缝间,正对内八卦兑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补下元,补命门真火
主治:遗尿、虚寒泻痢、慢惊神怯、腹寒痛、厌食等
临床:二马常配补三关、补肾阳共用以温补下元。
32、外劳宫
部位: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
操作:揉法
功效:温中散寒兼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
33、一窝风
部位:手背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法
功效:解表散寒为主、兼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主治:外感表证、中焦寒证
临床:外劳宫配一窝风能增强各自解表和温中的作用
先操作外劳宫再一窝风以温中为主
先操作一窝风再外劳宫以解表为主
34、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5、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6、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主治:对拿——急惊厥(较少用)
对揉——痰喘、气吼
37、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38、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偏于治腑病;逆运外八卦,
治热,偏于治腑病。
39、五指背皮(手背皮)
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40、中冲(心顶穴)
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证。
41、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
42、十王(十宣、五脏顶)
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43、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功效:左端正升提,右端正降逆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
逆,咳逆,鼻衄等。
本文收录于合集:张寄岗推拿-儿科按摩教材
返回列表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学员入口|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冀ICP备2021026746号-1
程明帅小儿推拿